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高速公路堵塞造成的追尾事故认定思路/邵军

时间:2024-07-12 14:53:2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5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高速公路堵塞造成的追尾事故认定思路

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高速公路交通堵塞,在交警尚未到达现场时,后续车辆在现场后方的所有路面上,三、四排车辆并排停放。这时候,道路完全没有了通行效率,车辆通行的“冲突点”大大增加,由于“高速行驶”,车辆的安全受到极大的挑战。再往后的车辆在驶近这些车辆时,由于路面全部堵塞,没有可供通行的路面,驾驶人稍微犹豫,就有可能造成连续性的追尾事故,严重时会伴随着人员伤亡。
高速公路的行车环境大大优于地方公路,车辆行驶速度远远高于地方公路。车辆高速行驶中与停止车辆碰撞的追尾交通事故就成为高速公路上的一类损失惨重,非常典型的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配套的法规、规章实施以前,《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六)除遇障碍、发生故障等必须停车的情况外,不准随意停车、停车上下人员或者装卸货物”。在事故发生后许多(前车)当事人为自己辩解:“前方发生了交通事故,我一看,过不去了,就停在行车道(超车道)上”。由于这些车辆在行车道上停车的理由都不是“随意”的,所以,据此认定“随意”停车者事故责任的操作性比较差。
为了公正、公平地认定这些事故责任,通常使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十九条“机动车因故障、事故等原因不能离开行车道或者在路肩上停车时,驾驶员必须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行驶方向的后方一百米处设置故障车警告标志,夜间还须同时开启示宽灯和尾灯。驾驶员和乘车人必须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紧急停车带内,并立即报告交通警察”的规定,追究前方停车“未依法扩大示警范围”的交通事故责任。
《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将“机动车因故障、事故”和其他原因不能离开行车道或者在路肩上停车时的情况在一条中规定,比较笼统,在实践中时常出现争议,矛盾激烈时,甚至导致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诉讼。
《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实施后,这样的事故如何认定呢?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八条一款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应当按照本法第五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办理;但是,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车上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应急车道内,并且迅速报警”。第五十二条“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驾驶人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难以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示警距离,必要时迅速报警”。《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了“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的法律义务,明确了只有在车辆“难以移动”时,才可以在停车位置停留。同时,将故障车警告标志的摆放位置从“来车方向的一百米处”提高到“一百五十米以外”,提高了“扩大示警距离”的要求。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或者在车道内停车”。本条第一项明确规定了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不得在车道内停车。进一步提高了正常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停车要求,作出了正常车辆不得在高速公路行车道上停车的规定。
从以上得出《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停车行为要求更高。表现为:
1、正常的车辆
(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一款)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在车道内停车。
2、发生故障后,能够移动的车辆
(法第五十二条)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驾驶人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
3、发生故障后,难以移动的车辆
(法第五十二条)难以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示警距离,必要时迅速报警。
4、扩大示警范围
(法第六十八条一款)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应当按照本法第五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办理;但是,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车上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应急车道内,并且迅速报警。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原则“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在本条中明确了现行的交通事故认定原则。现行法认定交通事故的原则与旧法一致,仅仅是扩大了内涵,融进了“交通意外”。
这一类交通事故中,“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在新法实施前后是一样的。但是,在新法中,这种“过错的严重程度”却是大大提高了。在这一类交通事故处理中,我们必须严格把握法律规定的本意,才能够准确作好这一类交通事故的认定工作。
以上观点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4-9-29

作者:山西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高速公路支队十大队 邵军
联系:13903592043 0359-2185170


珠海经济特区人民调解条例

广东省珠海市人大常委会


珠海经济特区人民调解条例

(2008年11月25日珠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0年11月26日珠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的《珠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珠海市森林防火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珠海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珠海经济特区内的人民调解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通过说服教育、规劝疏导的方法,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第四条人民调解工作应当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条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培训人民调解员,处理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人民调解员的投诉。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问题。

第六条各级人民法院应当支持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负责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工作。

第七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

第八条人民调解工作的培训、表彰、业务经费和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聘用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成绩显著或者贡献突出的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人民调解组织



第十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第十二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与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企业、事业等单位以及行业性组织协商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

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单位应当对调解工作室的工作和场所予以支持。

第十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五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在委员中推举产生。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中应当有妇女委员。

第十四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的以外,由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辖区的群众选举产生。

第十五条 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指定、聘任。

第十六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或者续聘。

第十七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公开聘任调解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统称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和管理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

第十八条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品行端正、办事公道,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协调能力的成年公民担任。

第十九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设立专职人民调解员。

专职人民调解员负责民间纠纷的受理、调解、回访、归档以及统计上报等日常工作。

第二十条人民调解员不能履行职责的,应当由原选举或者聘任的组织撤换。

第二十一条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推诿、拖延民间纠纷调解;

(二)徇私舞弊;

(三)吃请受礼;

(四)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和商业秘密;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二条人民调解员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由司法行政部门进行批评、教育、依法处理,并可以由原选举或者聘任的组织罢免或者解聘。

第二十三条司法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保护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不受非法干涉、打击报复。



第三章 民间纠纷的受理和调解



第二十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类民间纠纷,但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受理或者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调解的纠纷除外。

第二十五条民间纠纷由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但当事人共同选择其他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除外。

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或者只有一方当事人申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委托代理人参加调解;

(二)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三)要求人民调解员回避;

(四)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五)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七条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当事人承担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情况和虚假证明材料;

(二)遵守调解规则;

(三)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四)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第二十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当事人的共同选择指定一名或者多名人民调解员参加调解。

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员提出回避要求,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另行指派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由当事人共同选定的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

第二十九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分别向当事人询问纠纷的事实和情节,了解当事人的要求及其理由,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根据需要并经当事人同意,可以邀请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行业性组织或者个人参加调解。

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跨地区、跨单位纠纷的调解工作。

第三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公开进行。但涉及当事人的隐私、商业秘密或者当事人要求不公开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决定采取简易方式或者普通方式进行调解。

第三十三条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纠纷,可以采取简易方式调解,由一名人民调解员主持,及时就地进行调解。

第三十四条对事实较复杂、争议较大或者跨区域、跨部门的纠纷,应当采取普通方式调解,由两名以上的人民调解员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核对当事人和代理人身份,告知权利义务和注意事项;

(二)当事人陈述纠纷的起因、经过、请求及其理由;

(三)询问当事人和证人,并出示和核对有关证据;

(四)对当事人进行规劝疏导;

(五)协商和解方案;

(六)敦促当事人达成人民调解协议;

(七)宣布调解结果。

第三十五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但当事人愿意继续调解的除外。

第三十六条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向当事人宣布调解协议,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对调解不成或者其他原因无法继续调解的,应当终止调解并告知当事人。



第四章 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第三十七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对提请调解和处理纠纷的当事人一律予以接待,根据不同情况依法对纠纷予以受理或者移交有关机关。

第三十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调解的民间纠纷属于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不得受理的情形的,应当移交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处理,并将此情况告知当事人。

第三十九条对提请行政机关调解和处理的民间纠纷,可以移交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行政机关自行调解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的,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也可以邀请人民调解委员会协助调解。

第四十条人民法院对于常见性、多发性的简单民事纠纷,在当事人起诉时或者立案前,可以建议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

第四十一条人民法院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经当事人同意的,可以邀请人民调解委员会协助调解,也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第四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于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案件,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其中的损害赔偿进行调解。

第四十三条接受委托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将调解结果报告给委托调解的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第五章 人民调解协议及其履行



第四十四条人民调解协议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纠纷的类别;

(三)纠纷的事实和调解的依据;

(四)达成协议的事项。

调解协议由当事人和人民调解员签名,加盖人民调解组织的印章。

第四十五条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

第四十六条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敦促其履行,经敦促仍不履行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提出调解协议违法或者显失公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后重新调解,变更或者撤销原协议,达成新的协议;当事人不同意重新调解的,应当告知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八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以给付为内容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在调解协议中约定,向公证机关申请办理公证。

第四十九条 对于具有金钱、有价证券给付内容的人民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本条例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的程序适用于人民调解工作室。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9年2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肺结核病报病奖和督导管理费实施办法(暂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云南省肺结核病报病奖和督导管理费实施办法(暂行)


 
登记编号:云府规登准〔2005〕127号

云南省卫生厅公告

第4号

《云南省肺结核病报病奖和督导管理费实施办法(暂行)》已经2005年10月26日云南省卫生厅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1月14日起实施。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云南省肺结核病报病奖和督导管理费实施办法(暂行)

为推进全省结核病防治规划的进展,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激励县(市、区)、乡(镇)、村医生发现肺结核病人,切实落实肺结核病人的治疗管理措施,根据卫生部《肺结核病报病奖和督导管理费补助办法》,制定本办法。

一、报病费和督导管理费的设立
(一)报病奖。
报病奖是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个体诊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的医生转诊或推荐到当地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疑似肺结核病人,经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涂阳肺结核病人或经县(市、区)级结核病诊断小组确诊为初治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后,向转诊或推荐肺结核病人的医生发放的奖励费。
(二)督导管理费。
督导管理费是指县(市、区)、乡(镇)、村医生完成对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包括涂阳、重症涂阴和初治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督导工作,并经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后,向县(市、区)、乡(镇)、村医生发放的工作补助,或者对在定点医院治疗的急重症和严重并发症项目病人,进行督导管理的医护人员发放的工作补助。


二、发放标准
(一)报病奖补助。
确诊为涂阳肺结核病人或经县(市、区)级结核病诊断小组确诊为初治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每例给予10元报病奖补助。
(二)督导管理费补助。
1.完成1例初治涂阳或初治重症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督导管理,村级督导医生补助60元,乡(镇)级督导医生补助20元,县(市、区)级督导管理工作人员补助20元。
2.完成1例复治涂阳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督导管理,村级督导医生补助80元,乡(镇)级督导医生补助20元,县(市、区)级督导管理工作人员补助20元。
3.完成1例初治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督导管理,村级医生补助40元,乡(镇)级督导医生补助10元,县(市、区)级督导管理工作人员补助10元。


三、报病奖的发放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个体诊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的医生转诊或推荐肺结核病人或疑似肺结核病人到当地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由转诊或推荐肺结核病人的医生填写转诊单或推荐信一式三份,一份交病人,一份留底,一份交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对转诊或推荐来的肺结核病人或疑似肺结核病人做好登记,保存转诊单和推荐信。
(三)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根据转诊或推荐病人确诊情况,按照补助标准填写《报病奖发放登记表》(详见附表1),并经财务主管人员审核,项目负责人签字后,由经办人直接发放给推荐人。
(四)转诊或推荐人须出示有效身份证明,并签字后才可领取报病奖补助。


四、督导管理费的发放
(一)肺结核病人由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业务人员直接督导管的,其督导管理费由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相应人员领取;肺结核病人由乡(镇)医生全程督导管理的,其督导管理费由乡(镇)医生督导管理员领取;肺结核病人由村医全程督导管理的,其督导管理费由乡(镇)医生督导管理员代为领取后,再发放给相应的村医督导管理员?lt;/DIV>
(二)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必须按要求组织完成病人的诊断、登记、化疗方案的制定、治疗前宣教,落实病人服药督导员;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要求,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的督导,进行病人访视。完成上述工作后才可按照补助标准填写《肺结核病督导管理费发放登记表》(详见附表2),领取督导管理费。
(三)乡镇卫生院医生必须按时落实病人服药督导员;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要求,完成病人的督导及访视,失访病人的追访工作,督促病人按照要求及时复查和取药;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登记管理的肺结核病人已治愈或完成疗程。按质按时完成上述工作后才可按照补助标准填写《肺结核病督导管理费发放登记表》(详见附表2),领取督导管理费。
(四)村医督导员必须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要求,履行督导员职责,督导病人服药,正确填写“肺结核病人治疗记录卡”,病人按照要求复查和取药;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登记管理的肺结核病人已治愈或完成疗程。按时按质完成上述工作后才可按照补助标准填写《肺结核病督导管理费发放登记表》(详见附表2),领取督导管理费。
(五)对符合领取督导管理费要求的县(市、区)、乡(镇)、村医生,要按照补助标准填写《肺结核病督导管理费发放登记表》,经财务主管人员审核,项目负责人签字后,方可由经办人负责发放。
(六)对由于病人单方面的原因造成中断治疗管理的,经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可根据已完成的督导管理时间按比例发放督导管理费。


五、经费来源及管理
(一)各县(市、区)财政局、卫生局、结核病控制项目办要设立肺结核病报病奖和督导管理费补助专项经费,并将此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补助经费、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本级贷款及各级配套经费、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经费中有关开支类别列支。不足部分由州(市)、县(市、区)级财政按6:4比例负担。
(二)要严格按照《云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及《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财社〔2004〕221号)的规定,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管理,各级项目执行单位应在每年一季度前将上年度有关经费的审计报告提交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四)县(市、区)级结核病项目办公室负责报病奖和督导管理费的管理,由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专人负责与中心财务人员共同协作,经办具体的登记发放工作。
(五)当病人完成疗程后,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对乡镇、村督导管理的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发放。
(六)各级项目单位必须保留所有经费使用和发放单据和证明,以备查验。
(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补助经费。


六、本办法由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且自颁布之日起实施